是一連串的選擇。
過了二十六個年頭,其中有一半的時間在學校裡。
如今要面對踏入職場的處境,但那個職場在遙遠的異國。
很認真的思考了從小到大所受教育所帶來的競爭優勢,
想破頭了,答案是零。
在這把年紀,面對人生重新開始的處境,總顯得有些困窘。
一個黃皮膚、母語是中文的人,在那兒可以做什麼?
或把問題換成,這樣的人要做什麼才會滿足、快樂、又不至於餓死?
有很多選項、有很多優點缺點。選擇走法律本行看來也不會比較容易,好像只會更難。
念書念了好久,有點累了。就像考了三次德文檢定考,還是必須永無止盡地一直考下去。
可是要生存,還是一定得念書。作一個選擇,然後從頭開始。
突然覺得有點悲從中來。今天朋友跟我說,我的條件都很好,只是一開始就選錯科系了;
我念台灣的法律,一旦場景位移到歐洲,就全成過眼雲煙。
非母語人士有可能在法律這個職業領域中得到信任嗎?似乎不大可能。
或是,這只是一廂情願的夢幻選擇?
就像我受的教育看起來很好,但突然之間完全不管用了一樣。
沒有好的工作、充分自我實現,人是不會快樂的。
快樂是精神上的最低生存條件吧?
外國人真的有實現成就的可能嗎?
我還沒有答案,但悲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