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2009

交換生一定會有的心得報告

把這篇報告放上來,是覺得這是除了交給委員會外,最適合放的地方了。摘錄了之前文章的片段,重新整理,認真的寫了幾天,作為在德國一年的總結。當然,一些報告中制式的廢話請自行跳過,原諒我沒有另寫一篇,並希望大家容忍跟部落格風格不太一樣的、枯燥簡要的文字。:-)


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們於法學院前合影,當時是一月,仍為冬天,地上滿是積雪。


在杜賓根一年交到最好的朋友¬-Anibal, Carolina,和Hoai,這是我們的友誼紀念。

--


從去年十月搭機赴德,到今年九月初回台,赴德國進修的這一年轉眼已經過去了。回頭看這段期間,是將自己從島國台灣投擲到歐洲大陸;我很幸運,在年輕的時候便能夠有機會以雙眼去見證,以雙腳去實踐。

在歐洲,從這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從這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搭上火車幾小時便無聲無息地「越過邊界」了。繼柏林圍牆倒塌、蘇聯鐵幕瓦解,歐洲的貨物、貨幣、教育、生產力而今自由流通;人們說著不同的語言,擁有不同的文化和生活,卻都是歐盟的一份子,「邊界」的意義也隨著歷史的更迭而完全轉變了。德國為歐盟核心成員國,在德國的所聽所見皆不止於本國,國境外的大小事也普遍為人們談論著。德國公民無法直選本國聯邦議會議員,在今年七月卻紛紛投下了歐洲議會的選票;2009年下半年由瑞典接任歐盟輪值主席後,即將於丹麥哥本哈根召開的環保會議成為所有人目光的焦點。

這對來自台灣,身處四面環海、與世隔絕島國的我來說,如此親身經歷無疑是一種震撼。我想,自己幸運造訪的並不限於德國,事實上,是整個日新月異的歐洲。這一年的經歷,可以說是體驗另一個國家的生活和文化,也可以說是拓展視野,見證一個國家其上一整個區域的轉變和力量。「越界」可以不再是禁忌,而是理所當然的權力。

「越界」的趨勢也表現在大學殿堂裡。在杜賓根大學語言課程中,我遇見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學生。除了透過交換協議、成群前來的外國學生外,也有許多歐洲國家的學生經由波隆那協議,到國外進行一至兩學期的短期交流。每個人的母語都不同,但都因緣際會來到德國求學。和國際學生的接觸主要在杜賓根大學語言中心所開設的各式課程中。其中語言密集班為大班制,其他主題式的語言課程則為小班制,多數同學為一至二學期的短期交換學生;透過課程,不但和來自歐洲其他國家的學生有所接觸,也認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們,包括:歐洲,其中走出前蘇聯陰影的東歐、獨有完善社會福利制度的北歐,以輸出農產品為主的南歐;另外還有美國、南美洲諸國、俄羅斯以及受到世界矚目的中國。

在課堂上,為學習語言、增進交流,經常會就國際時事、社會現況進行討論。有趣的是,如同在課堂上你來我往的答辯,同樣的話題在世界各地因其文化思維差異將產生不同的回應。例如,去年底開始適逢全球金融風暴,導致失業率上升,社會不安,各國政府莫不絞盡腦汁採取必要手段因應。德國身為目前歐盟會員國中人口數最多、長期對抗失業問題的指標性國家,在國際層面上透過G20峰會與他國對話,在國內層面則以緊急救市措施和紓困方案因應,值得觀察的是此次金融風暴中侷促通過的相關法令,例如依事業經濟規模大小,限制企業經理人所得領取之薪資上限,便是國家伸手介入經濟、干預企業經營管理的例證。憲法所保障之財產權是否因而受到相當程度的侵害,也在輿論中掀起質疑聲浪。 反觀台灣以發放消費卷方式刺激消費,並鼓勵返校進修,以因應金融風暴期間所面臨產業無薪假、失業潮等嚴苛考驗。庶民經濟對整體經濟的提振效果見仁見智,而其政策成效亦有待評估,但在全球面臨共同危機的當下,任何政府振興措施只要具有發揮正面效應的可能,都將受到矚目。在課堂討論中,由於台灣當時獨一無二的消費卷政策,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全班同學有了耳目一新的觀感,部分同學甚至是因為這樣,才第一次認識了台灣這個位處東亞的太平洋島國。這些課堂上的經驗交流所帶來的,不僅是對自己個人的單向,也是和其他國際學生之間的雙向、甚至比照德國當地情況的三向文化衝擊。

學校課程中,最有趣的一門課為下學期的「德國現況(Deutschland Aktuell)」,課程目的為透過報章雜誌等各式管道深入瞭解社會百態和現況,並藉由課堂討論引領同學參與刻正進行的輿論議題,或以自身文化觀點提出比較。這是非常有趣,但考試、作業量也相當吃重的一門課。每週由三位同學上台報告,報告內容任選,只要跟德國有關;報告形式不拘,可以陳述也可以提問,報告完後即刻進行課堂分組討論。課程有兩位講師、六位助教,助教們皆為德國大學學生,在分組討論過程中一方面引導,另一方面提供「本土觀點」予國際學生們參照。在課堂上許多值得令人深思的議題一一被提出,如

-德國高等教育改革和Bologna Prozess的實踐:德國大學生面臨前所未見的課業壓力。為於高等教育導入職業取向,達成學以致用,過去五年制高等教育壓縮為三年制學士制度,大學課表滿檔的情況下,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甚而進行國際交流的空間事實上大為減低。當地企業面對畢業大學生求職時較低的結業學位資格,提出「人力素質降低」的抱怨;另一方面大學教授質疑,學術的養成無法短期速成。因而在歐洲「求職學歷一統化」、便於各國企業篩選求職適當人選的進程下,德國此番高等教育的全盤變革是否真正達成平衡產學、解決失業、人力的跨國流通,仍然值得觀察。

-環保議題和能源需求:2008年末,仰賴外來能源輸入的東歐諸國,遽遭俄羅斯切斷能源供應,在沒有暖氣的情況下那無疑是東歐國家最冷的一個冬天。這也使得本身欠缺天然能源的德國充滿危機感,因而考慮從建造天然氣管線、由即將加入歐盟的土耳其輸入;或是以太陽能發電方式自北非輸入能源。上世紀石油危機發生後,歐洲各國便積極尋求替代能源或發展能源生產技術。另一方面多年的環保運動也發揮成效,因而在替代能源和環境保護方面德國擁有相當先驅的技術和多年經驗,當地居民也普遍存在節省能源的環保意識。例如德國複雜的垃圾分類政策,幾乎所有垃圾都能回收再利用,針對廚餘甚至能因而製造「有機能源」。此外,針對塑膠類製品可依黃袋標誌分類回收,而大部分的飲料依其材質有不一樣的押瓶費。因而於超市購物時,消費者能夠清楚看見產品原價以及加上押瓶費 後的價格,因而能夠清楚地知道錢花在哪裡,並有意識地加以回收。

-因應失業問題的Hartz-IV Reform:失業問題向來便是工業國家所面臨的嚴峻挑戰,東、西德統一後失業情況更顯嚴重。有鑑於此,德國政府大膽採用企業建言而分階段進行大幅改革,企圖一舉紓緩失業問題和達成社會救助之目的。此一改革不僅涉及德國根深蒂固的社會問題,牽連廣大勞動者權益,並使得無數人民走上街頭。由於自己在研究所階段是以勞動法暨社會法為學習重心,因此對相關議題也特別感興趣。在課堂上中便曾針對此一改革提出口頭報告並獲得老師、同學們的迴響。事實上,在前往德國進行短期交換前,自己對於德國的社會保險制度及相關福利機制是相當嚮往的;因德國為社會保險制度誕生地,於此一研究領域擁有歷史悠久且成熟豐富的政策成果。加上台灣原本即是繼受德國法制,台灣的勞動、社會法也承襲德國法制之精神,對我來說,前往德國不僅是學習當地法制,同時也期望能觀察德國社會中法律實踐的軌跡。因此當地社會現象、生活百態都成了有意義的觀察對象;尤其法律施行後,所產生的後續影響和人民觀感,是否與立法者當初所欲達成的政策目的有所落差,便成了相當值得思考的問題。

某天於杜賓根街頭,看見居民們拉起白布條、帶著大聲公繞城遊行,堅決抵抗Hartz-IV法案,正好經過的我感到非常訝異。人民會走上街頭,以自身力量創造政治效應,大都基於對現狀的不滿。而針對Hartz-IV改革法案的遊行,並非偶一為之,而是例行抗爭,也被稱為「星期一抗爭(Montagsdemonstration,唯此一名詞最早源自於東德時期,現被借用,因為這種抗爭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星期一抗爭自法案通過前開始至今已達六年,仍未有停歇,並且普遍地發生在德國各地,此一法案的爭議性不可謂不大。

Hartz-IV法案中,失業保險給付期間過後,經歷工作介紹和職業訓練後仍失業者被歸類為「長期失業」。長期失業者得領取每月約351歐元的救助金,其中房租與保險費另有額外津貼補助。為實質降低失業率、避免人力資源浪費,長期失業者將可能受政府指令提供勞務,勞務對價相對低廉,但長期失業者對於勞務給付的對象或內容無從選擇亦不得拒絕。這些工作多為清掃街道等基礎勞力工作,失業者的專業能力將不被納入考慮。進而產生所謂的「一歐元工作」,亦即換算下來工作對價約為每小時一歐元,相當於新台幣近五十元。在德國,這是令人無法想像的低廉工資,過程中理所當然存在相當程度的勞力剝削,更引人爭議的是,長期失業者等於被「強迫勞動」;國家能否推定長期失業者為素行懶惰、對社會毫無貢獻而強迫其勞動?強迫勞動是否侵害人民的身體自主權、勞動權與人格權,都連結到嚴肅的憲法問題。而這樣強迫勞動的意象也不得不讓人聯想到共產體制下的強迫勞改、甚至納粹時期的集中營。

關於這些重大爭議的討論,令人對德國法學的看法有了新的認識。尤其,擁有悠久歷史、豐富經驗的國家並不一定擁有毫無漏洞的完美法律。法律的制定應配合現實社會需求,草率通過卻可能導致得不償失的後果。然而自法案制定、通過至施行,過程中熱烈的討論和爭辯、甚至街頭行動都累積了豐富的經驗,或許終將促使政策再度修正。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政策,而在一連串過程中德國法學不斷檢討、進行法律和現實的交互辯證,此種精神,或謂法律文化或許便是他國所欠缺,而德國法學得以不斷進步、位居世界法學研究重鎮的根源。

上述議題在法律系相關課程中也被廣泛地討論。尤其是我從未間斷旁聽的社會保險法課程¬。由於社會法涵蓋包羅萬象的社會現象和法律概念,這門上、下兩學期連續開課的課程不僅有組織地介紹德國社會法的架構和基礎理論,在各單元也都有詳盡的案例演習和分析。其中包含社會法概論、年金保險、失業保險和促進、職災保險、家庭津貼以及社會救助等。由於授課教授擁有德國社會法法院法官的資歷,授課方式便以豐富的自制講義為主、其中包含諸多案例作為回家作業與上課討論的對象,而理論部分則由同學們自行參照教科書研讀。因此上課時便不再只是傳統法律系教授口授、學生猛抄的方式,而多了許多互動空間。教授經常拋出問題,而德國同學們並無懼怕犯錯的現象,即使不知道正確答案,仍然踴躍發言,或進一步提出問題。另一課程核心為今年健康保險的改革,下學期社會法課程幾乎都是圍繞著這個議題授課,因為今年的改革中將醫療保險關係從四角延伸為五角關係,也就是Krankenkasse健康保險組合、KAV醫師公會(聯合會)、病患(被保險人)、Vertragesarzt保險體制醫師以及Gesundheitsfonds健康保險基金。等於健康保險法律關係有了全新的變動。

在大學的各式課程中不但學習專業知識,也對德國社會的現況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這無疑是最令人興奮的。今日透過網路雖然已能大致獲知當地的新聞消息,但實際生活在當地社群中,呼吸當地的群眾力量,感受文化的差異,這些親身體驗畢竟具體、深刻的多。

最後,在語言學習方面,相關語言課程的參與在這段期間幾乎從未間斷。並於2009年四月參加德文檢定TestDaF (Test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並通過考試。考試成績相當於將自身德文程度,由出國前的B1程度提升到B2,閱讀和口說部分並達到C1程度;亦即將語言能力由中級提升至約莫高級程度。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也認識了許多朋友,其中幾位甚至組成了讀書會,一起準備四月的德文考試,在過程中互相打氣加油,成為彼此最佳戰友。交換學生是短期的,儘管有機會認識不同的朋友,但相處時間其實極為短暫;因此能夠交到一起唸書、一起旅行、無話不談的好朋友,讓異鄉的生活頓時豐富了起來;即便各自回國,都還能帶著當時的回憶,以共通語言「德文」繼續保持聯繫。

到另外一個城市開始新生活,是壯遊的起點。每個地方都有著屬於其自身的語言、住民、歷史和文化,這個世界彼此的距離不再遙遠,我們這一代可以用腳去證明,真的非常幸運。最後,謝謝這段期間賜予我機會和幫助的所有人!

北斯堪地那維亞半島行記

七月學期結束後和O,R,G去了趟北歐!我們開著露營休旅車,一路從瑞典基魯納開到挪威,最後到了挪威靠海的邊境-羅浮敦群島(Lofoten)。從群島最北花了兩天時間開到最南,令人印象深刻的,公路的盡頭是一個叫做"Å"的地方。只有一個字母的地名,爬過岩石、面向北極海(其實就是大西洋,只是緯度高),彷彿到了世界的盡頭。這時候,春光乍洩電影裡飛鳥環繞的畫面浮現,雖然是在不一樣的地方,但心裡很感動,覺得可以站在那裏非常非常幸運!

橫越北緯66度07'03'、所謂的Arctic circle後,便進入北極圈範圍。在跨越那條線的時候其實景觀並沒有太大差異,但對身旁的細幹樹林、低矮草原總會忍不住多瞧一眼。開著露營車橫越北斯堪地那維亞,最大的感觸是,覺得我們真正遠離了人群和塵囂。歐洲是地狹人稠的,但是在拉普蘭大地(Lapland)、亦即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北部以薩米遊牧民族(the Sami)為主要聚落、橫跨三國的地帶,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數不到一人。一路開著露營車,沿路只有大自然、偶爾,會從路邊闖出馴鹿,此外便幾乎不見人蹤。

拉普蘭大地的景觀,也像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其他地方,每隔一段距離就會看見湖,一路上我們遇見數不清的、大大小小湖泊。而在挪威靠海地帶,則處處是峽灣。峽灣看起來便向一般的湖泊,安靜的在山的旁邊,但是遠處看不見的峽灣的盡頭,是大海。顏色比湖泊還要深邃,也比湖泊還要深,直入山峰深處。每天我們開四到六小時的車,傍晚累了就找個風景優美的地方,煮飯聊天,然後過夜。時間是不存在的,因為當時是八月,距離永夜雖然已經過了一個月,但白天仍非常長,八月中時到晚上十點天仍亮著;即使後來太陽下山,但我從不覺得,黑夜真的來過,因為夜晚的天空顏色是極深的藍,而不是闇黑。白天,走在路上,也覺得那兒的天空特別低,天氣好的時候只有幾朵白雲,雲那麼低、就在上坡路的上方,差不多要碰到山顛了,非常有趣。

我們也造訪了幾個遊客必訪城市,例如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芬蘭羅凡尼米。斯德哥爾摩的繁盛就立在港邊,交錯綜橫的水道在現代化高樓建築區下,整個城市顯得非常有氣度。加上瑞典接任歐盟輪值主席,報上對任內在環保、能源、歐盟整合等部分的期許,讓人不得不對這個國家另眼相看;在北歐三國中(先不算丹麥),瑞典人也是整體來說英文最好、最為友善的。我們都最喜歡瑞典。:-)

而芬蘭羅凡尼米的耶誕老人村就是非常受歡迎、行銷也很成功的遊客必訪地囉!在這邊難得看到來自亞洲的日本團和韓國、中國遊客。在這裡買紀念品大大失血XD

另外,瑞典以開採鐵礦著名的城市基魯納也令人印象極為深刻。我們參加了德文導覽團,非常貴,但是可以坐小巴深入到瑞典國有鐵礦公司地下兩公里深的礦坑參觀,解說員看起來是中國人,但說著非常流利、幾乎沒有口音的奧地利德文,在整整兩個小時清楚詳細沒有中斷的導覽中,我有時會目瞪口呆的看著她,帶著打從心底佩服、尊敬又羨慕的心情,怎麼可以有外國人講得幾乎跟母語一樣輪轉的德文,而且需要充分的專業知識背景才可能做這麼精采的解說!真是太強了!!!不可思議...

整個行程中,其實好幾個部分都是爬山。我們去了瑞典北部Abisko國家公園,這裡也是最負盛名的登山路線"王者之路"的起點,在那裏我們用各自的母語錄了打招呼的短片(應該放到youtube上了),依序以中文、德文、俄文版本向大家say HI!!呵呵!我們這個老人自助旅行團其實也很熱血吧!:-)))

最後當然,喜歡體驗"邊界體驗"的我們,也造訪了三國交界處。爬到山的頂峰,雖然很冷、風很大,但看到這個地區山脈綿延、湖泊成群的景色,還是覺得很值得!我們也"幸運"地在這個地方體驗了整趟旅行中的最低溫。睡在車上的我們,因為是夏天租車,所以車上只有夏天的涼被,但在這個地方,某天早上起床居然只有攝氏零度!!那幾個晚上是窩在被裡邊發抖邊睡的;同時露營區內有芬蘭浴,所以這樣極端冷熱的體驗簡直令人終身難忘!


寫得差不多了,之後有空在補照片上來吧!